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
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2009年10月由广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,2013年12月结题验收,于2014年、2016年、2019年和2022年通过“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考评”。实验室设在我校大学城校区基础医学院实验楼三楼,面积约1140m2。科研仪器总值约800万元。现有专职人员5人,兼职流动人员37人。
实验室围绕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”和“卫生强省”目标,针对“心脑血管、肝脏、肿瘤和慢性炎症等重大疾病”,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。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根本,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药人才,推动我省医药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,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发展。
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:1.昆虫生物活性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成药性研究;2.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 CSP 修饰的肝靶向药物研究;3.感染性疾病治疗靶点及防治药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。基于三个研究方向实验室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:自建设期以来承担科研项目约170项,经费总额约5100万;近三年发表SCI论文约100篇(其中1区约25篇,2区约30篇),获得授权专利约80项;研究成果荣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、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6项。
通过十几年的建设,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已建立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、研究骨干、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,为实验室的可待续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。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由 “973首席科学家”、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余新炳教授担任;团队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2人,正高16名,副高22名。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、珠江科技新星2人,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-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人,广东省杰青1人,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2人,南粤优秀教师1人,8人具有海外访学经历。
通过构建“重点方向—重大项目—创新团队”有机结合的建设模式,实验室已形成“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药物、肝脏疾病靶向药物、抗肿瘤药物、抗炎免疫类药物、微生物药用资源”等多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“创新研发团队”,实验室学术氛围浓厚,注重团队协作。实验室研究队伍人员结构包括微生物与生化药学、药物化学、药理学、中药学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人才,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中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,具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专项的科研实力。
实验室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,定期选派青年骨干到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学习和交流,定期召开青年骨干学术交流会,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。实验室现已形成了从本科、硕士、博士、博士后及青年教师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。